1995年底,药厂败象凸显,连税都交不起,资金链先是绷得很紧,一年后断裂,由于管理混乱,不少业务人员将销售收入截留挪用,不予上交,厂里连续几个月不能支薪的情况几成家常便饭。职工们人心浮动诚惶诚恐,不断有人离职离岗自谋生路,去中心市场摆地摊,或者南下广东打工。迫于生计,邓忠暂别厂区,起初为中国人寿卖了三个多月保险,之后加入安利直销大军。“当时我的工作岗位在厂办,领导刚开始要我每天开大门,多少制造一些人气假象。后来实在没有什么人上班了,也没客户来进货了,大门索性就不开了,我也跟大家一样各奔前程,但一直没有脱离药厂。”群龙无首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7年初春,即正好启动清产核资程序。
改制成为刺激正好制药回光返照的一剂“狗血蛋白”。起初,厂里主动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变异,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,呈现出一派凤凰涅槃、起死回生的经营气象,职工们陆续返厂上班,普遍有一种噩梦方醒,从泥潭里拔腿而出的感觉。企业渐渐供销两旺,业绩蒸蒸日上,市内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们,开始挖空心思踏进药厂门槛,不少人不惜因此找关系走后门,连一批堪称精英的MBA也从长沙等地一股脑儿投奔而来,众多营销高手更是闻香识味,扎堆荟萃于怀化市区学院岭。因为实行计件工资,工人们的薪资普遍达到管理人员的1-3倍,上千元是常事,年终奖少不了2000元-6000元,而当时“吃皇粮的”工资多不过三四百元。好景不长,2001年,经营导向失误加上管理层严重分歧,引爆资不抵债“地雷”,又把药厂推向要死不活的尴尬境地,直到2013年德天出手,为其撑开朗朗晴空一片天时为止。
接下来的事实证明,德天入主正好,才是迄今为止后者所能享受到的最佳待遇。“被德天收购时,我还在物料管理岗位上工作,工资2500元,收购后涨到3480元,现在拿到4500元。”邓忠坦言,“公司2013年5月就开始给管理人员发放车补,标准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,我有2000元车补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他认为这是集团管理层重视管理、重视人才,真心实意想把正好制药做大做强的表现,“德天已经作出战略性决策,要把医药产业定为主业来做,昭示着集团公司业务转型的清晰无误的轨迹。从房产为主到实业为主,说明德天管理层有眼光,有魄力,有能力。”他说如今的正好制药,效益稳步提升,员工军心稳定,与收购前人心思变、人心思走的混乱局面形成鲜明对比。